首页>> 健康>> 心里健康>> 职场减压>> 正文
  • 小学文化男子潜心研究成富豪 大学生为他打工

  • 时间:2011-10-22 新闻来源: 长沙晚报
  • 本报湘潭讯(记者 朱炎皇 通讯员 马青松)眼下正是秋收时节,把金灿灿的稻子收割、晒干、去壳,就变成了白花花的大米。瘪瘪的稻壳在别人眼中是废物,而湘潭市岳塘区荷塘乡的黄国佳老人却告诉记者,稻壳也是宝。18年间,他将一堆堆不起眼的稻壳变成了年产值近千万元的碳化稻壳产业。

    寒冬腊月试验焖烧稻壳

    1992年,退休的黄国佳在和炼铁科负责人聊天时,得知因缺乏碳化稻壳的技术,湘潭本地的稻壳顶多做了肥料,工厂炼铁炼钢时所用的碳化稻壳还需从外省甚至国外购入,成本过高。从此,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黄国佳决心研究碳化稻壳。

    1994年初,天气寒冷,黄国佳在村边一块空地上堆起了稻壳。他从堆好的稻壳上挖出一条深沟,再把点燃的稻草扔入沟内,然后迅速用稻壳将沟填上,让稻壳从内部焖燃。

    黄国佳守着冒烟的稻壳堆观察试验情况。第二天试验结束,他带着一身黑色的稻壳碎屑和炭火气,回家倒头便睡。

    成为碳化稻壳湘潭第一人

    为了制出耗时短、高质量的碳化稻壳,黄国佳在一年内做了大小上百次试验,到1994年底,终于掌握了生产碳化稻壳的技术。

    试验成功后,黄国佳将第一批生产的五六百公斤碳化稻壳送到炼钢铁的工厂试用。厂方试用后出具了报告结论:“保温效果好,杂质少,无生烧现象,能满足生产要求。”黄国佳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,他开始扩大碳化稻壳的生产规模,而平时只能当垃圾处理的稻壳也摇身一变成了宝贝。

    黄国佳成了湘潭生产碳化稻壳的第一人,他的成功让许多本土炼钢铁的工厂彻底摆脱了对外地的依赖,同时许多米厂、粮站内常年堆积如山,或自行烂掉的稻壳也有了用武之地。

    聘了两名大学生搞研发

    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碳化稻壳让黄国佳赚到了第一桶金,但他并没有因此申请专利,有人来咨询,他都会毫不保留地讲解制作技术,“就是土办法,技术很容易掌握。”黄国佳说。

    黄国佳的女儿告诉记者:“现在湘潭已有四五家这样的厂子,原料稻壳也从几十元一吨涨到现在五六百元一吨,稻壳如今变得金贵了。”。

    通过生产碳化稻壳致富后,黄国佳又扩大了生产规模——他将每个月几百公斤碳化稻壳产量的小作坊,发展成了年产值近千万元的大工厂。他的工厂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近打工的好去处。他每天基本上都呆在工厂里,还聘请了两位大学生帮着搞研发。

    岁数大了钱也有了,但黄国佳闲不下来,他说要在生活中创造价值。

    网站首页 |关于我们 |联系方式 |招聘信息 |版权声明 |网站地图 |热点资讯网
   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 编辑QQ:2424125586 投稿邮箱:zgrdnews@163.com
    Copyright ? 2010 www.dino-dino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热点资讯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 互联网服务中心 京ICP备19006392号-5